从科学析空入佛,谈色空、极微及「演若多迷头自走」戏论

缘起与大意

佛法中常提到的色与空以及三法印的「 诸法无我」,大家都耳熟能详。但那可否从科学入佛呢?

本文尝试分别从佛法与科学角度阐释色与空,并述及微观世界中的极微。更从世间法中的科学理论进行「析空观」[1],即从诸法层层分析入手,寻伺诸法基本。从这样所归纳而得的理解,或许可以作为从世间法瞥见佛法中空观的一个特别法门。

法我与物自性

众所周知,佛理中最基本的是「人无我」与「法无我」,否定众生中有一个所谓「我」的存在;并否定世间一切物质有个真正的自性存在。佛在《楞伽经》中说:「一切法如幻。」[2]所谓如幻者,非但是说世间众多的事物有种种幻相,而是一切法刹那顷现,速灭如电,故说如幻。

这其中有两重意义。一是物相种种,千差万别,但其相是幻故,不应着相。二是诸法才生即灭,故谈不上有其自性。然而我们总不免着相,亦不能体会诸法才生即灭的道理,因所见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,并且长时间留在那裏,并没有改变。木造的枱、铝造的窗、塑胶造的椅、玻璃造的杯,不都是实在的吗?不都是各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吗?不都是以其特性取材而造成的吗?一般而言,总不会用玻璃造椅,木造杯,塑胶造窗的吧。这种种还说明不了物自性吗?

在古印度,胜论派学者其实已有相似的理论,主张事物是由几种基本元素构成,例如实、德、业等[3],然后通过种种和合变化,乃成世间一切诸法。而唯识学家,例如护法等,便针对此种理论进行反驳。玄奘在《成唯识论》中如此说:「世间圣教,说有我法。但由假立,非实有性。」[4] 林国良在其所着《成唯识论直解》中亦给出了如下的一个现代化解释:「按现代科学的观点,物体在发生化学变化,即形成质变时,参与变化的各原子的外层电子数目有得失,即物体的主体有变化。对此完全可以得出事物没有真实不变的主体,即诸法无我的结论。」[5]这便引出了现代科学如何看待「物自性」这个议题。

科学看物自性

从科学角度而言,物自性可从三个层面作析空,分别是化学、物理与高能物理。

先从化学层面而言。世上林林总总的事物,都可理解为众多物质元素在种种不同情况下结合而成的化合物,故而是以元素为基础的。而各种元素性质都是由其原子外围电子的数目而决定的。这就是林国良给出上述科学解释的基础。但就此而遽下「诸法无我」的结论,显得有点失之过急。因为元素由原子构成,原子又由核子与电子构成。而原子核也不是最基本的结构,所以我们得从物理的范围再往深层探讨。

在物理层面来看,原子外围的电子是由原子核中的质子而决定的。原子核中有多少质子,外围就有多少电子。所以质子才是元素本身自性的基础。但原子核中除了质子外,还有中子。 质子带正电,中子却不带电荷。

而质子与中子也并非一成不变。他们通过交换介子[6]而彼此不断向对方互相转化,从而紧紧的绑在一起,但总的质子数目维持不变。所以质子时而是质子,时而是中子。从质子与中子互变的角度,可以隐隐的体会到无自性的端倪,也即是说,质子其实并非真质子,中子也并非真中子,否则不可能互变。但质子与中子还不是最基本的结构,所以我们还得从高能物理的范围再往深处推进一步探究。

所谓高能物理,就是探索物质的最内部结构的物理学。因为粒子不会在自然界中单独存在,要通过粒子加速器在高能量的条件下碰撞而产生,所以称为高能物理。现代众多粒子的发现,都是通过建立于法国、瑞士边境的一个大型粒子对撞机[7]发生的。对撞机的原理是通过加速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的粒子,使之迎头相撞,湮灭后便犹如仙女散花的[8]产生无数粒子,继而根据他们的轨迹来判断并发现新的粒子。

如在2013年发现,脍炙人口的希格斯粒子[9],便揭示了粒子质量的来由,也就是解释一切物体质量的最基本原因。 而上文说到的质子和中子,便是由夸克[10]与介子组成。然而这对撞机虽然给出了相当的成果,但却同时带出更多的新问题,因为由此而发现的粒子,数量不断增加,名目繁多,还不知谁是基本。于是这便引入在物理学与哲学上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,就是有没有不可再分的粒子, 即基本粒子,或极微呢?

色空与极微

在印度佛教初期的时代,说一切有部与上座部以至于外道中的耆那教和胜论派,都设立了极微的概念。那甚么是极微呢?《大毗婆沙论》定义极微是最细色,而且列出了一系列特征。其中最重要的,就是不可断截、不可分析,即极微已是最基本的,不能再细分,犹如基本粒子。而且极微没有质碍[11],但极微却可以积聚成为有质碍的色法。再者《大毗婆沙论》更煞有介事的,系统地定义了极微的一系列度量单位,说七极微成一微尘, 七微尘成一铜尘等等。如此类推,乃至可见的量度单位。

那佛陀又如何看待这些说法呢?在《楞严经》〈卷三〉中,佛陀在解释地大为如来藏性的时候,曾如此说:「汝观地性,粗为大地, 细为微尘,至邻虚尘。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,更析邻虚即实空性。」所以佛陀是清楚知道当时有邻虚尘(即极微)及「七分说」这个概念的。那佛陀又如何看待这些理论呢?

佛陀在《楞严经》〈卷三〉中这样继续说:「若此邻虚析成虚空,当知虚空出生色相。又邻虚尘析入空者,用几色相合成虚空?若色合时,合色非空。若空合时,合空非色。」即是说,如果极微可以析成虚空,那反过来说,虚空便可以合成色相,而色相亦可以生出虚空,并因此反问,如此一来,那可用几许色相来合成虚空呢?但其实色法的组合,不能变成虚空。虚空的组合,也不能变成色法。所以佛陀是彻底否定这极微及极微系统理论的。

科学看极微

那现今的科学理论怎样看极微呢?笔者在此引述 Steven Weinberg 的说话。他是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,粒子学的权威。在他的 《Third Thoughts》[12]一书中如此说过:

「我们只能说夸克及胶子比核子及介子更基本,但我们不能由此而遽下结论说夸克及胶子在粒子学上的基本性。」[13]

「质子可以由中子及介子合成而得。那是否可以简单地说说,质子就由这些物质构成呢?实际上,对基本粒子及复合物体来说,并没有原则性的分野。这可能是集过去五十年众多的经验得来的最重要结论。」[14]

「大自然最基本的元素不是粒子而是能量场。这就犹如说电子是电场中的能量泡;光子是电磁场中的能量泡一样。」[15]

「质子与中子的主要质量其实来自强核力,而非夸克本身。」[16]

从这些引论,我们可以这样总括,从高能物理多年的实验中找得到的粒子都可能并非基本粒子。反之,能量场比粒子可能更基本。能量场说白了,就是具有能量的虚空。这就犹如说,色法与虚空,其实中间并无清楚分野。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粒子可能就是具有能量虚空的一种特殊情况。甚至粒子本身的质量,也是来自场中的能量。粒子本身的质碍性,也是来自电磁场本身的斥力。这就与佛陀否定极微及极微系统学说出奇地一致;而色与空,其实也都应摄入色阴,或者说都是色阴一部分而已。

尽皆戏论——演若多迷头自走

然则佛陀既否定了极微这个概念,那又如何看待色法与虚空这些现象呢?佛陀在《楞严经》卷三中,这样继续说:「如来藏中,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。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及自然性,皆是识心分别计度。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」这裏直指如来藏中藏万法,而色法与虚空是互摄的,也是分不开的。世间往往以因缘及自然性来解释,实在只是遍计审度,并无意义。这段文字看起来较难理解,上半截关于色法与虚空的关系,与上文所说的颇一致;但下半截即因缘及自然性只是遍计审度的说法,就显得有点玄了。

或许我们再在《楞严经》卷十末段中,佛陀的一段话再理解其中端详。佛陀说:「诸尘垢,乃至虚空,皆因妄想之所生起。如演若多迷头认影。妄元无因,于妄想中立因缘性,迷因缘者称为自然。彼虚空性犹实幻生,因缘,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。」这裏佛陀重申,诸色法与虚空皆因妄想而起。

但众生不明所以,往往寻伺计度其中原因,谓之自然。但这始终不过是由妄心编织而成的计度而已,并无实义的。不过这裏要指出的是,依笔者的理解,文中所说的所谓妄想,并非指日常说的白日梦,而是泛指一切戏论,意即脑筋作用下的言语概念,即由想生名相、规律,然后通过归纳法则,谓之自然,接近于唯识宗的由依他上所起的遍计。

这其中提到「演若多迷头自走」的比喻。这个比喻是这样说的,演若多是印度室罗城人,有一天对镜自照,在自我感觉良好之余,突然想到为甚麽自己的头一直看不见自己的美貌呢?之后越想越不对劲,以为一定是着了魔,迷失了自己的真正的头,于是狂走,企图找回自己的头。但他的头其实从来没有失去过,他的狂走其实没有原因。只要歇下来,也就立即明白:头从不失,妄走求头,头自非头,歇即菩提。妄自为妄,如何有因;如有所因,即不名妄。

结语

从以上罗列的众多事相,笔者尝试梳理出以下的体会:

在世间法而言,我们众生见到的都是看似实在的实法,而且似乎都有其自性,否则化学物理便没有他们研究的对象和法则;而我们亦无法从事工程学,借以应用科学得出的法则,来改善人类的生活。所以世间一切法,都有其世间法则,也有其因果道理。从这个层面而言,佛教是绝对讲因果的,否则佛陀不会说十二因缘,亦不会说四谛法,借以导引众生,由因缘法走向解脱。

佛法对科学的态度是正面的和积极的,因为科学也是在阐释世间法的因果关系。只是说到世间最终真理的时候,佛法才指出科学也不过是一种戏论而已。

而在出世间法而言,诸法实相是一切法如幻,才生即灭,故而谈不上自性。纵使有种种相状,但其实如幻。世间一切法,皆属如来藏妙真如性。所谓因缘及自然性,皆是识心分别计度。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犹如「演若多迷头自走」:头本自在,只是一直不自知,却由妄想中起种种言说概念。

以为是这样,是那样,但其实一直都只是向外寻伺追求,而不明白如来藏妙真如性,是本觉圆净,非向外求而得。而整个器世间,无论色与空,都因妄想所生起[17]。既是妄想生起,那就并没有甚么生起的原因。而再在妄想生起的世界中企图再立因缘,显然成为众生妄心计度的结果,这便犹如头上安头了。

如此看来,世间与出世间法,好像距离十万八千里,没有丝毫关系。但其实不尽然,他们会在边缘相会。比如在世间法中,因为不断寻求物质的最终真理,即如本文中所言色空与极微的探究,那就触及出世间法我的部分。由科学的分析,众多的物质,由分子、原子、核子、粒子的层层的探究下,原来真的并没有甚么自性可言。这就好比元素的性质由电子层的形态决定,而形态又由电子数目决定。

电子的数目,又由原子的质子决定。而质子却又由夸克粒子组成。于是层层分析到最后,也就几乎到了极微的层面。但最后却发现,竟然没有所谓基本粒子或极微可言。粒子与能量场,原来其实并没有分野。而粒子本身,其实可能只是空荡荡的能量场;而粒子的质碍性,其实也可能只是电场的作用而已。说到底,色与空真的是你我难分,那这还不是无自性的体现吗?而我们在宏观世界中见到的众多很实在的事物,原来层层分析之下,在底层只不过是空荡荡的能量场,那还不是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[18]的最佳写照吗?

至于「演若多迷头自走」这个比喻的寓意,在世间法来看就会比较难理解了一点,但我们可以作如下的解读。我们在宏观世界裏所归纳到的很多所谓自然定律,是否真的自然呢?这裏有商榷的余地。尤其分析到微观世界时,比如色与空的不可分性、量子世界裏的不可知性与随机性等,于是宏观世界裏见到的是一回事,在微观世界裏见到的却又是另一回事。难道这就不是匪夷所思吗?而宏观世界裏归纳所得的所谓自然,不就变得并不自然了吗?

再拉开一点说,根据弦理论[19],我们在这世界中所经验的是这些维度,但可能在极远方另一世界中展现的,可能又是另一些维度。而不同维度下的所谓自然定律,便会有所不同。于是此地之所谓自然,在宇宙中的他方又显得不太自然了。这样看来,我们所理解的所谓自然,可能在日后当我们对宇宙有更多认知的时候,说不定就能领略我们这些看似自然不过的定律并非必然,而且都只不过是此方世界的我们遍计审度的结果而已。